
在黑龙江省穆棱市南部山区一望无际的农田里,一排排、一行行成熟的玉米,在秋风中摇曳着饱满的身姿,随着大马力收割机的轰鸣声,金黄的玉米棒翻进了厢斗里,散发出阵阵甜香......下城子镇孤榆树村的秋收战役正酣。今年的田间地头,又多了一处飘着香气的“暖心补给站”,村委会的大食堂里,一口老铁锅稳稳架在灶台上,灶坑里燃烧的干柴火噼啪作响,跳跃的火苗映红了锅底,炖菜咕嘟冒泡,浓郁的肉香与蔬菜的清香混合着烟火气,丝丝缕缕送向每一片收割中的农田。这锅热气腾腾的“秋收大锅饭”,正用最朴实的温度,温暖着乡亲们的胃,更凝聚起整个村庄的人心。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村舍屋顶,村党支部书记齐晓东已经在食堂里忙得不可开交,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
“五花肉多切些,肥瘦相间才好吃,炖足一个钟头,得让老人也嚼得动!”他一边用粗糙的手掌拍打着案板上的食材,一边叮嘱帮忙的村民,一边仔细查看食材准备情况。
“今天有海鲜豆腐汤,鲜美的虾仁和嫩滑的豆腐,还有白菜蛤蜊鱿鱼,酸甜可口,11点准时开饭!”这份细致源自他对村民的深切了解——孤榆树村地处山区,秋收时节农活繁重,往年村民们为抢农时,常常在田间啃干硬的馒头、喝冰凉的泉水,甚至跳过午饭直落晚饭,辛苦劳作后饥肠辘辘的模样,让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就是想让大家能吃上口热乎饭。”齐晓东的想法很实在。自2023年10月起,他就自掏腰包,用直播打赏收入购置食材,在村里支起了免费的秋收食堂。如今这已经是第三个年头,每天有100多人在这里就餐,炖鸡、炖鱼、杀猪菜轮番上阵,几乎30天都不重样,每一锅菜都精心搭配,力求营养均衡。即便越来越多村民,自发送来自家产的米面粮油,热心网友从全国各地邮寄来新鲜的水果食材,甚至路过的游客也主动捐赠现金或物资,齐晓东自己仍在不断贴钱:“缺啥我就买啥,去年贴了4000多,今年10天就搭进去3000多。但只要大家吃得香,再破费都值!”

中午11点,食堂渐渐热闹起来,木门被推开,带着泥土气息和汗水味道的村民鱼贯而入。刚从地里回来的司长宝,黝黑的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端着搪瓷碗,麻利地盛好一大碗炖菜:“家里人还在干活,打包回去省事儿!这饭热乎又省事,吃完立马就上工。”
83岁的郭凤珍缓慢坐下,布满皱纹的手颤抖着拿起勺子,吃完两碗饭后,又细心地往饭盒里装了馒头和炖菜,“这是给家里患脑梗、行动不便的老伴带的”,老人一边说、一边眼神里满是感激。
母亲患有股骨头坏死的村民齐玉河更是感慨:“以前顾不上做饭,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现在能天天吃上热乎饭,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
热气氤氲中,饭菜的温度悄悄融化了隔阂,曾经有矛盾摩擦的邻里,在同桌共坐吃饭时聊起家常,敞开心扉解开了疙瘩;许多中老年人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挑水洗菜、分发饭菜,忙碌的身影成为食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就连邻村村民路过,闻到香味也会忍不住驻足称赞,纷纷询问何时开饭。
“不光饭暖和,人心更暖和。”村民毛秀英说着说着就红了眼眶,这位83岁的老人声音哽咽,“书记对老百姓的这份心,真让人感动,我们心里热乎乎的。”
在齐晓东看来,“通过一顿饭,把大家的心气儿聚到了一起,比啥都重要。”这正是村里最珍贵的收获。

下城子镇党委宣传干事房文久对此深有感触:“大锅饭不仅解决了秋收吃饭难题,更激发了村民的爱心,营造了其乐融融的乡村氛围,增强了村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才是乡村振兴中最温暖的力量。”
孤榆树村的大锅饭,让乡亲们吃出了幸福,也把分散的人心聚到了一起,在吃饭的过程中,大家矛盾少了、闲话少了,更愿意为村里的事齐心出力。热乎乎的大锅饭帮助村民们顺利秋收,也让整个村子更有凝聚力,甚至成了乡村振兴里的暖心招牌。(韦洪基 记者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