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由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国内最大移动式外场结冰风洞在五大连池机场开启最大风速测试。这一环节的推进,不仅标志着风洞结构及核心系统设备状态满足正式试验要求,更为后续民航客机、通航飞机等机型的结冰性能测试提供核心设备能力支撑。

测试现场
据介绍,这个形似“巨型喇叭”的钢制结构,就是风洞的核心部段,3台电机正同步启动,风洞内部的桨叶高速运转,产生的气流通过整流与收缩加速形成稳定流场。
在移动式结冰风洞的主控舱内,主控制屏上的风速、压力等数据正实时跳动,技术人员紧盯参数变化,每一组数据都要经过反复验证,确保达到试验要求的数据精准度与可靠性。
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模型天平与风洞设备六部部长助理刘实说,最大风速测试是外场结冰风洞试验一个特别关键的时刻,就好像一场大考迎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所有的结构安装和设备调试,到这一步,终于可以圆满收工了。从这一刻开始,我们将一步步校准风怎么吹、云怎么飘,直到能精准模拟飞机在高空所遇到的结冰环境。数据做得越细致,未来真机上天时,就多一份把握,多一份安全。在这里,我们帮助飞机拿到它独一无二的“安全通行证”。

移动式结冰风洞
风洞通常被称作“地面上的天空”。移动式结冰风洞可模拟高空结冰环境下的云雾参数和气象条件,对飞机的结冰性能进行测试。在这次最高风速测试中,风洞内部的桨叶最高转速为每分钟800转,产生的风速为每秒70米。超过了自然界中最高级的18级超强台风。相较于项目前期的设备组装、系统调试,这次最大风速测试的核心价值在于承上启下,既验证了前期安装调试的成果,也为后续所有试验环节提供了关键依据,该风洞也填补了东北地区移动式寒地航空测试设备的空白。
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精密制造八部部长助理张海天说,五大连池有优越的空域、独特的寒地环境,以及完善的机场配套,这些都是适航取证测试的黄金条件,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风洞主体组装、动力系统调试和首轮风速测试,接下来要赶在11月上旬入冬前,完成云雾系统调试,争取11月底前正式进入结冰模拟试验阶段,为明年开春承接更多机型或飞机部件的结冰试验抢出时间。

飞龙飞行培训

“应急使命·2025”演习
今年以来,五大连池市将移动式结冰风洞项目作为低空产业生态的“核心支点”,同步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依托五大连池机场开通“加格达奇—五大连池”“伊春—五大连池”教练机转场实训航线,让试飞、培训需求“落地即享”,引入飞龙飞行培训公司,搭建从理论教学到真机实操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低空产业储备专业飞行员、技术员。同时举办了“应急使命·2025”演习断路断网断电应急救援行动专题无人机等新质救援能力比测活动,逐步形成“测试研发——人才培养——场景应用”的完整低空产业生态链。
五大连池市政府副市长孟亮表示,五大连池市的冬季冰雪期长达130多天,所以我们要深度挖掘冷资源,努力释放热效应,我们将积极抓住国家低空经济的政策机遇,紧密结合五大连池市特有的气候优势和空域优势,大力推动低空项目落地,对此,我们将抽调专人,成立专班,设立绿色通道,采取一系列服务举措,确保项目能落得下、长得大。下一步,我们还会深化更多低空领域的应用场景,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全产业链项目落地,力争打造北方低空经济特色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