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制度的守护:构建食品安全文化,铸就企业的“免疫内核”
2025-10-20 20:53:54

“一家食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其先进的厂房设备或广泛的营销网络,更在于深植于每位员工心中的食品安全信仰。”这句在业内引发共鸣的论断,标志着食品安全治理范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有项研究表明“食品安全最大的问题在于文化的缺失。”当前,全球食品安全治理正面临新的挑战,单纯的制度约束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风险。在我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深入实施,监管体系日益完善,企业质量意识的提升,食品安全状况持续改善,但深层次的文化建设仍显不足。食品企业逐渐认识到:仅靠外部合规和制度约束,已难以构筑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一场从制度约束到文化自觉的深层变革,正在领军企业的实践中悄然推进。国际标准化组织最新发布的ISO 22000:2018标准首次将“食品安全文化”纳入体系要求,标志着这一理念已获得国际共识。这场变革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食品安全从墙上的冰冷条文,转化成为流淌在企业血脉中的组织本能?

范式转移:从“合规文化”到“信仰文化”

传统食品安全管理等同于建立标准操作程序(SOP)和应对监管检查。这种“合规性”文化的驱动力来自外部压力,边界是制度的红线。然而,其内在脆弱性在一次次危机中显露无遗。全球食品行业每年因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这充分暴露了单纯依赖制度监管的局限性。

被动应对:员工将安全规程视为“为老板做的事”,而非“为自己和消费者做的事”。

漏洞难防:再严密的制度也存在盲区,缺乏内在认同的员工总会找到“走捷径”的方式。

创新受阻:僵化的体系下,员工既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丧失了主动发现和报告潜在风险的勇气。

“食品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一种让安全行为成为无需思考自觉的文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专家强调,“这意味着企业必须超越制度的‘硬约束’,探索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从全球视野看,那些拥有卓越食品安全记录的企业,无不是将安全文化融入组织DNA的实践者。”

这种范式转移的核心,是从将员工作为“管理对象”转变为视为“守护伙伴”,在企业内部培育能够让食品安全信念生根发芽的沃土。清华大学食品安全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具有强安全文化的企业,其事故发生率比同类企业低52%,员工主动报告安全隐患的意愿高出3.4倍。

核心基石:食品安全文化构建的“四梁八柱”

通过对雀巢、伊利、麦当劳中国等食品安全领先企业的实践分析,强大的食品安全文化通常建立在四个相互关联的关键要素之上。这些要素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食品安全文化的生态系统。

领导力是企业食安文化的“发动机”

企业文化本质上是领导者文化,食品安全文化尤其如此。高层管理者不仅是资源提供者,更是文化的首要塑造者。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的基准要求明确将“管理层承诺”作为评估企业食品安全水平的首要指标。

可见的承诺:某国内龙头乳企董事长坚持将年度首次出差定为基层工厂食品安全检查,其办公室始终向食品安全总监敞开。这种身体力行的示范,比任何文件都更具说服力。

第一责任人担当:卓越企业的领导者在出现安全隐患时,首先从管理系统寻找根源,而非归咎于个别员工。这种“非惩罚性”导向是鼓励员工主动上报问题的前提。

战略优先级:在这些企业,食品安全不是成本中心,而是品牌生命线和战略投资。董事会常设食品安全议题,其绩效直接与CEO及高管的薪酬挂钩。

全员培训是文化播种的滴灌系统

培训不仅是上课考试,更是将食品安全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精准“滴灌”到每位员工意识深处的系统工程。现代培训理论强调,有效的食品安全培训应当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跨越,最终达到“成为”的境界。

分层差异化:对生产线员工采用可视化教材,对质检人员进行深度风险分析培训,对间接人员强调其工作对整体安全的重要性,确保人人知晓“我为什么重要”。

场景实战化:通过“模拟工厂”“危机演练”等方式,让员工在模拟车间亲手识别污染风险,这种参与式学习的记忆效果远超传统授课。

建立“道德韧性”:培训员工在面临“停产损失”与“潜在风险”的两难抉择时,如何有勇气说“不”,并提供畅通的向上报告渠道。

激励机制是行为塑造的“催化剂”

文化不能仅靠宣贯,更需要通过激励机制将“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行为经济学研究表明,恰当设计的激励机制能够将安全合规率提升40%以上。

正向激励主导:设立“食品安全卫士”“零缺陷班组”等荣誉,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公开表彰因坚持原则而避免事故的员工,即使其行为当时看似“影响生产”。

与个人发展挂钩:在晋升评优中,将食品安全意识与行为作为核心考核指标。生产线主管的晋升,不仅要看产量良率,更要看团队的安全表现。

“非惩罚性”报告制度:鼓励员工主动报告“小隐患”和“近似失误”,对报告者不予追究甚至奖励,建立透明、开放的学习型组织。

沟通与赋能是文化流动的“循环系统”

文化在于流动与对话。单向命令无法形成文化,只有双向、高频次的沟通才能让文化保持活力。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积极的沟通氛围能够激活大脑的奖励中枢,增强员工对安全规范的认同感。

透明沟通渠道:定期举办“食品安全对话会”,让一线员工与管理层、安全部门直接交流。设立“食品安全随手拍”等即时反馈平台。

赋能一线员工:授予员工发现安全问题时“停线权”。如某国际快餐企业规定,任何员工认为食品存在风险,都有权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这种信任是最有效的激励。

讲述“守护者”故事:在企业内部媒体上,不仅宣传业绩英雄,更要大量讲述平凡岗位坚守安全底线的员工故事,让“安全守护者”成为最受尊敬的榜样。

影响机制:文化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安全绩效

文化构建的最终目的是驱动实际安全成果,其影响机制遵循清晰的因果链。这一转化过程可以通过量化指标进行追踪评估,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其途径是:意识提升 → 行为改变 → 风险降低 → 绩效改善。

意识提升是起点:通过领导垂范和持续培训,员工从“不知”到“知晓”,从“理解”到“认同”,最终内化为个人价值观和责任感。某大型食品集团的调研数据显示,开展文化建设项目后,员工对食品安全核心知识的掌握度从68%提升至94%。

行为改变是体现:在意识驱动和激励引导下,员工行为模式发生根本转变:从“被动遵守”到“主动维护”,从“事不关己”到“人人有责”。行业数据显示,具有强安全文化的企业,员工主动报告安全隐患的数量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3倍。

风险降低是直接成果:无数“主动行为”汇聚成无处不在的动态防御网,大量事故苗头在早期被识别消除,显著降低重大事件发生概率。实施食品安全文化建设的企业,其产品召回率平均下降47%,客户投诉率降低62%。

绩效改善是最终回报:

硬指标:产品抽检合格率持续提升,客户投诉率下降,质量成本大幅降低。

软实力:企业声誉和品牌信任度增强,监管信用等级提升,形成基于信任的高效组织运作模式。

某实施“全员质量文化”的饮料企业负责人分享:“过去每年投入巨资改造设备消除卫生死角,现在员工提出数十项低成本改进方案,效果远超大型改造。这就是文化催生的‘组织智慧’。”

挑战与未来:构建文化的“持久战”

构建食品安全文化绝非一蹴而就,企业面临多重挑战。这些挑战需要企业从战略高度进行系统思考,制定长期的应对策略。

衡量之困:文化作为软性要素,如何通过量化指标科学评估其成熟度是一大难题。目前行业缺乏统一的文化评估标准,使得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和最佳实践推广面临障碍。

成本压力:培训时间、激励成本、停产损失等,易使管理层在短期利益面前动摇决心。研究表明,食品安全文化建设的投资回报周期通常需要2-3年,这对企业的战略定力提出考验。

传承与稀释:大型企业如何确保文化在跨区域、跨国分子公司中一致传承?高速扩张中如何避免文化稀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本土化与标准统一性的平衡成为新的课题。

路径依赖:长期习惯于“制度管控”模式的企业,转向“文化引领”需要管理层的彻底自我革新。组织变革理论指出,这种深层次的转变往往需要克服强大的惯性阻力。

面对挑战,未来方向在于:

长期主义视角:将食品安全文化视为长期战略投资,接受其较长的回报周期。企业应当建立3-5年的文化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科技赋能:利用AI视觉识别不安全行为、大数据分析风险趋势,使文化管理更精准高效。数字孪生技术可为员工提供无风险的虚拟培训环境,加速安全行为的养成。

产业链共治:将食品安全文化向上下游延伸,通过“供应商文化大会”打造价值共识的安全产业链。建立基于区块链的可追溯系统,增强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与责任感。

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建立行业统一的食品安全文化评估标准,为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明确指引和衡量基准。这一标准应当涵盖领导力、培训效果、员工参与度等多个维度。

从实践来看,那些在食品安全方面表现卓越的企业,无不将文化建设作为核心竞争力。他们通过持续投入和系统推进,最终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文化蜕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生产线工人无需提醒的规范动作,到质检员毫不犹豫的“拒签”,再到管理者面对产量压力时斩钉截铁的“安全第一”,这些细微片段共同构成了企业真正的免疫系统。这种特质无法外购,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它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由领导力、培训、激励与沟通共同浇灌而成的组织基因。当我们审视那些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的食品企业时,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质:将食品安全从技术层面的管控,提升为组织层面的信仰。

当食品安全真正成为文化,它是弥漫在空气中的共识,是深入骨髓的习惯,是每位员工眼中那道不容逾越的光芒。这种文化力量能够穿越经济周期,抵御市场风险,成为企业最持久的核心竞争力。这,正是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最坚固、最深刻的底层代码,也是中国食品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阶梯。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文化的力量守护食品安全,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承诺,更是对行业未来的责任担当。

(作者系原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法处处长、法学博士 陆维福)

京ICP备12005009号-13 |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51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cnvsj.cn all rights reserved.